人臉識別有哪些安全隱患?
近幾年,人臉識別技術日益創新突破,在各產業之間落地的應用項目有目共睹,但以目前技術來說仍然跟不上瞬息萬變的社會變化和市場需求,例如今年新冠病毒突襲下,導致我國大批人臉產品無法在戴口罩的情況下進行掃描識別,事后各大廠商立即更新算法,但從此時也提醒了我們,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技術不能一成不變,需要不斷創新與突破。當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廣闊,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掃臉支付、掃臉認證、掃臉過門禁等,相信大家都十分的熟悉了。雖然人臉識別技術方便了日常的生活,但同時也存在了一些弊端。
人臉識別并非絕對安全
人臉識別并非絕對安全,客觀來講人臉識別的確可以造假,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人臉識別的基本步驟:首先人臉識別算法識別二維畫面中是否有人臉信息。如果有的話,則根據人臉的平面生物特征,如人臉大小尺寸、五官位置等進行信息提取。將提取的特征信息與預先收集存儲的人臉特征數據進行比對,確認該人臉對應的人員身份。
由于光線、拍攝角度,年齡、面部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通過攝像頭獲取的人臉生物特征信息都會產生偏差,很難達到與預留特征信息 100%一致。因此為了避免由于偏差導致的識別錯誤,往往通過相似度百分比的方式進行匹配。當識別的人臉信息與預先收集存儲的相似度達到設定值,即被認為是同一個人。當閾值設置過高時,容易導致無法識別的問題;當閾值過低時,就會產生一個人臉信息被識別為多個人的錯誤。因此閾值的合理設置就變得非常重要。
人臉識別的安全隱患
1.網絡過度掠取人臉信息
一些互聯網公司濫用使用其技術,擅自的盜用其他人的人臉信息,用于私下交易和泄露數據用戶的信息已經層出不窮,已經嚴重侵犯了用戶的個人利益。
2.過度使用人臉識別導致信息泄露
網上經常出現多種新聞,表示人臉信息遭到泄露,在泄露盜用的背后用于怎樣的場合,是否會導致財產和人身權益受到侵犯,這些都不言而喻??梢源_定的是人臉信息泄露遠比數據泄露帶來更大的危害。
人臉識別的原理是大規模地采集人臉圖像后,在海量的照片中提取圖像特種,將其與數據庫內人臉進行比對,從而確定身份。
人臉識別技術存在圖片未經允許在公開場合被傳播、圖片被竊取用于分析個人的面部和生理特征、圖片被 PS 軟件偽造修改后進行造謠生事、人臉識別數據和時間以及位置結合又會暴露個人的行蹤信息,人臉識別數據還可以通過圖像識別和情感分析技術用來分析個人的情感信息這些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
人臉數據作為高敏感的生物識別信息,具有不可變更性,一旦被過度分析和濫用,將會對個人隱私權等權利構成侵害。例如,未經個人同意,通過與人臉識別系統連接的攝像頭、智能設備等收集人臉數據,并利用機器學習等技術對其加以分析,對個人“畫像”,將會獲得個人行蹤、行為特征等私密信息。
高科技時刻追蹤我們的行蹤,對我們的隱私了如指掌,新科技目前,我們就沒有什么隱私了。更可怕的是,我們每一位自然人,這些人臉識別技術資料,被不法之徒用于詐騙,將使天下百姓金錢遭受損失。
人臉識別目前有兩大風險問題難以解決。第一個風險是可復制性。人每天都暴露在外面,通過拍照完全可以獲得一個人的臉部特征,并進行復制。另一個風險是不穩定性。臉部畫上濃妝、過敏、受傷、整容都會導致臉部特征發生很大變化,影響人臉識別準確率甚至無法識別。
與眾多其它人工智能技術一樣,就算徹底排除到偏見性因素,人臉識別方案通常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一切工具都可用于善途或者惡途,而工具本身越強大,其可能帶來的收益或者損害也就越明顯。
相關文章:
- 用3D面具破解多個人臉識別系統的AI初創公司耐能完成4000萬美元A2輪融資
- 30億人臉數據泄露、遭眾多科技巨頭聯合“封殺”,這家企業認為有權使用你的臉
- 人工智能面部識別面臨的問題以及對人臉識別的11個誤解
- 虹軟開放平臺算法上新 助力全面拓展人臉識別細分化場景
- 大腦依賴于類似于人臉識別系統的過程
- 奇虎360:AI關鍵基礎設施正面臨三重風險 人臉識別有漏洞
- 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
- 2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
- 北京某小區業主抵制人臉識別:在不在家你都清楚
- 蘋果正在測試屏下指紋版iPhone:兼備人臉識別功能、充電口或砍掉
- 美國國土安全部測試戴口罩人臉識別技術 準確率達96%
- 半月談:“刷臉”才能回家?該把人臉識別關進法律的籠子了
- 美國得州起訴Meta人臉識別侵犯隱私 尋求數千億美元罰款
- 人臉識別公司Clearview AI聲稱要收集1000億張照片:將記錄全球每個人臉數據
- 人臉識別公司排名 top10人臉識別公司有哪些?
- 人臉識別三大經典算法是什么?
- 人臉識別有哪些安全隱患?
- 人臉識別有什么弊端?
- 人臉識別技術的優點是什么?